|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4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0 years, 10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謝明道
on May 16, 2013 at 9:12:05 am
 

何明修,從人本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的政策回應〉          讀後心得                                     謝明道

 

        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的教育制度也被要求鬆綁、改革。然而,從1994年的四一教改勢力大集結之後,台灣的教育改革進入一段崎嶇、意料之外的轉折變化過程。教改在十年之間的改革路程,一開始包山包海的容納了各方的教育改革意見,卻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意外的走向新自由主義的路線,以至於現在的科技大學林立、高學歷高失業率、高等教育學費居高不下、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的社會不正義等弊病。本篇文章試圖還原教改的歷程,以釐清台灣的教育改革如何從原本呼籲教育鬆綁,具備全民高度共識的社會改革運動,到後來卻又遭遇強烈的反教改聲浪,淪為千夫所指的「亂象」的可能原因?

        本文指出教改運動一開始為了擴大支持面,採納各方意見,並沒有意識到其實教育市場化和社會正義是相互衝突的理念。後來教改路線修正的時候,社會正義的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幼兒券的小惠,卻彌補不了高等教育不斷高漲的學費缺口。而教改口號到政策的過程,過於偏重專家學者的「專業分工」,導致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主導定案,而決定了「鬆綁路線」。最後又有官僚體系的收編,使得教改的政見被選擇性的落實,政府付出的成本最低,改革的成效也無法符合原本的期待,卻已經無力回天。

        台灣的教育被民主化的浪潮帶著走,卻在不斷試驗的過程中,犧牲了莘莘學子成為教育的「白老鼠」。然而,教育應該是百年大計,不是教育官員、專家的實驗室,如何把台灣的教育改革的有主體性、前瞻性、公平性、可行性,值得大家共同來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參考外國的教育制度是可行的辦法,但教育制度要如何改得適合台灣的本土文化精神,讓台灣的教育可以保留、發揚本土精神,則更值得有心人士一起努力。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