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9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101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 

 

台灣人文思想與文化史


 英文課名  Humanist Thoughts and Taiwan Cultural History
 授課老師  楊聰榮

 

本週主題:課程簡介 

 

06.改革主義 雷震 杭立武 李居萬 高玉樹 自由中國

 

01.族群文化 福佬文化 客家文化 原住民文化

 

 

 

〈從電影《父後七日》探析台灣喪禮文化之生死價值蘊涵與社會禮俗〉讀後心得    林家丞

 

人有生老病死,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會遇到親朋好友陽壽已盡,而參加該親友的告別式之經驗。

在《父後七日》中所探討的,除了是喪禮文化外,更添加一份喜劇元素、通俗情節的成份;例如阿梅在述說師公與姑姑的感情時,用了一種《藍色蜘蛛網》的節目風格述說,而每每在誦經時,師公一句「女兒來哭喔」,不管阿梅在做什麼,都要立刻趕到,甚至在吃飯時還將飯粒吐到大厝上,實則令人啼笑皆非,在這樣嚴肅的電影之下,添加了一份輕鬆的風格。

而在這部電影裡,我們看到許多傳統的喪禮儀式,例如在大體旁邊放他生前最愛的東西,燒紙紮的房子給往生者,還要每個人站在四個方位,以防有孤魂野鬼搶走該房子。另外在台灣社會裡,常會以香菸祭拜往生者,也是相當奇妙的一環。因為在世的親朋好友總認為以香菸祭拜,往生者在另外一個世界裡也可以跟在人世間一樣抽的到,其實背後影射出人類的情欲與改懷,因為認為對方不是消失,只是走到不一樣的世界裡去,所以當我們有說有笑的時刻,對方也會存在在我們身邊。

而在喪禮儀式上,有結婚有後代子孫的跟未婚嫁的往生者也有許多分別,例如未有婚娶的往生者不能在家裡擺放靈堂,必須移到殯儀館去,也不隨意發放訃聞,因為這是不光榮的事。而尤其對於未婚嫁的女子來說,往生後牌位不能跟公媽放在一起,只能寄放在菜姑庵,但如果是未婚娶的男子,往生後卻可以把牌位跟祖宗放在一起,這也顯示出傳統社會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差異。

因為道教在台灣盛行的關係,所以喪裡常讓人跟詭異、陰森的氣氛聯結在一起,其實如果是自己至愛的親人,這樣的氣氛就會自然的消失,而在道教的習俗裡,往生者會在頭七得知自己已經死亡,會變成親朋好友看的見的物體探視,但這樣的根據無法確實證實,在電影《打鬼救夫》裡,妻子為了讓老公的魂魄復生,將老公化身的鳥保護好,頭七那天將要來帶走老公的黑白無常整的無處可逃,最後成功救回老公的性命。這樣的情節或許是影射出親朋好友對往生者的不捨,而希望往生者可以回來一樣,但是不是真可以這樣做,文獻上還未曾有過這樣的記載。

喪裡通常是往生後,為他舉辦最後的儀式,也顯示出人在經過生老病死後,有始有終的結果;而告別式也是親朋好友對往生者的懷念,藉由這樣的懷念將往生者推到內心最深處,儘管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看不到他的身影,但只少自己可以陪他走完最後一程。 


許瑛昭、許鶯珠〈媳婦在喪葬禮俗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從本土的儀式出發〉讀後心得    吳庭宇

 

         人自呱呱墜地,成為社會體系中的一份子後,隨著人生各階段不同,就其性質與對象的因素發展出富具意義的生命禮俗。在台灣的民間傳統文化中,喪禮與祭禮、婚禮和冠禮並列為人生四大禮,而一般人對於喪禮懷抱戒慎恐懼,慎重其事。喪葬禮俗牽涉到宗教信仰與民間風俗,這樣的儀式也提供了角色與社會關係的定位與再確認。本文以在夫家中,擁有外人、女子又是晚輩此三種特殊份的角色-「媳婦」,藉由訪問四位曾經歷公婆去世,在喪葬過程中有所體驗且願意分享經驗者,從中了解其在喪葬禮俗中的角色認知、情緒反應、心路歷程等過程。

 

 

         大抵而言,在喪葬禮俗中,媳婦是扮演著傾聽與支持、輔助執行與監控、意見提供、協調溝通的工作,這也顯現著「媳婦」其實長期在父權體制下所賦予的地位與無形作用。關於「媳婦」角色的探討,歷來諸多學術文獻進行探討分析,而眾多文學、電影、電視劇也多以此為發揮,呈顯當下社會的常態。這也讓我想起最近收看一部韓劇:「順藤而上的你」,其中主角所說的台詞成為本戲探究的主軸:「女兒活在現代,但媳婦還是活在朝鮮時代」。由此可見,不管是台灣或是韓國,女兒跟媳婦兩種不同身分,在整個文化社會傳統價值觀的「規訓」下,卻有截然不同的思維和對待方式,即便現今已吸收西方男女平權自由的觀念,亞洲國家或許是經歷儒家思想薰陶及數千年封建體制下影響,在生命禮俗、家庭分工上仍顯著看見強烈的殊異性。然而,從另一角度而言,可透過差異理解一地的社會概況之餘,其所引發的蝴蝶效應,亦有助於衍伸研究,諸如分析該文化體的社會福利、醫療教育、產業發展等多元層面。

 


二階堂善弘 〈關於民間寺廟祭孔的狀況─以閩台地區為主〉讀後筆記 許世賢

 

      在該文中提到在中國本土的祭孔風氣不盛,現今的孔廟多為觀光用途。而祭孔典禮多為由政府所統一舉行。

 

      一般的文人或者是平民百姓大多祭拜的是文昌帝君。而民間信仰也多為佛、道兩教,即使是儒教也只是祭拜文昌帝君而已。

 

      在台灣的廟宇當中目前也就只有大龍峒的保安宮有在祭祀孔子,台灣的文人與學子也都是以祭拜文昌帝君為主。

 

      大龍峒由於在清代時有陳維英在當地進行教學,所以當地文風鼎盛、士子如林,而當地的祭孔風氣也較為盛行,也因此當地的保安宮才會祭祀孔子,而在之後更是設立了台北孔廟。

 

      在日治時期台灣各地有「鸞堂」的出現,它主要是在傳播儒家思想,並且以宗教信仰的方式進行傳播,不過它與傳統的儒教信仰又有所不同,日本人甚至認為它是邪教。

 

      在海外的華人地區有關於祭孔的情形與台灣有些相似,都比中國本土來得盛行多了。

 

      此外在清代時期各地紛紛設立書院,而在這些書院中主祭五文昌,另外還有祭祀孔子與朱子。而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所以台灣各地的書院會自行舉辦祭孔典禮。其中位於板橋的大觀義學更是由漳州與泉洲人所共同設立的,由漳州人出資,泉州人去任教,成為清代時期漳州人與泉州人和平共處的歷史見證。

 

      而在如今,台灣的祭孔典禮仍是以官方舉辦的為主,不過在台灣各地也會有自行舉辦的祭孔典禮,但是民間的信仰裡,仍是以祭拜文昌帝君較為盛行。

 


許瑛玿,許鶯珠〈媳婦在喪葬禮俗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讀後心得    謝明道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大事,台灣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為人子女在面臨長輩的過世這件大事時,除了傳統思想加諸於身上的束縛之外,媳婦的角色尤其微妙複雜,滿足家族的「社會觀感」成了莫大的責任,落在沒有血緣關係的媳婦身上,在親人前來致哀時的「哭功」表演,顯得台灣喪禮習俗當中「人際壓力」的無意和做作。

        本文作者分析了四位高學歷的媳婦在公婆喪禮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深入訪談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後,進行質性的研究,有的是剛嫁入婆家兩個月的時間,有的已經為人媳婦有十八年的時間。不論婚齡時間的長短,其實媳婦的角色除了為人晚輩之外,另一個角色是為人妻。在整個喪禮的過程中,先生面對自己的父母過世,內心所承受的壓力和感傷必定大大影響了生活秩序。這時候除了扮演媳婦的角色外,如何輔助先生走過生離死別的傷痛,也是為人妻的四位受訪者的重要功能。

        電影「父後七日」中所發人深省的橋段,原來不是電影效果,而是真實的在台灣社會各個階層上演。喪禮中媳婦自身也會有悲傷、恐懼的心理,但在滿足各方家族親戚對於傳統中「媳婦」的角色,這些屬於媳婦自己本身要去面對和承擔的情緒,完全沒有人可以分擔,這是媳婦難為的地方。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