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0 years, 9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101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 

 

台灣人文思想與文化史


 英文課名  Humanist Thoughts and Taiwan Cultural History
 授課老師  楊聰榮

 

本週主題:課程簡介 

 

07.本土主義 葉石濤

01.族群文化 福佬文化 客家文化 原住民文化

 

 

張雅婷,〈台灣陣頭鑼鼓之研究〉,讀後心得,許世賢

 

        本文作者以親身參與廟會活動和田野調查的方式來研究台灣的陣頭文化。該文中提及黃文博的《台灣民間藝陣》一書中對於台灣的陣頭文化分成六大類:宗教陣頭、小戲陣頭、音樂陣頭、香陣陣頭、趣味陣頭、喪葬陣頭。宗教陣頭大多在廟會中出現;小戲陣頭則是含有一些劇情的成份在內;音樂陣頭則以歌唱或者是演奏樂器的方式為主。香陣陣頭則是指在進香團最前方的表演者;趣味陣頭主要是以一些趣味的表演方式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喪葬陣頭屬於喪葬典禮才會出現。另外也有學者將其分成「文陣」與「武陣」,而該文作者則分成「有聲響」與「安靜的」陣頭兩大類。一般而言,「有聲響」的陣頭比較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在陣頭當中,「鑼鼓」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有帶領眾人、傳達訊息的功效。所以有以「鑼鼓」為主角的陣頭,例如鑼鼓陣、大鼓陣等。此外「鑼鼓」也可以成為陣頭中的配角,例如在報馬仔、宋江陣等陣頭裡「鑼鼓」的用途即是如此。

        在各式各樣的陣頭當中,如果是業餘的陣頭團體「庄頭陣」(或稱「子弟團」),其成員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士;而如果是職業的陣頭團體「職業陣」,則大多是青壯年,因為需要長期的到各地進行表演,所以所需耗費的體力也就比較多,因此需要青壯年來進行表演。

        在陣頭所使用的樂器當中,敲打樂器算是極為常見的,這些敲打樂器的演奏者,其音律、節奏或許不是那麼的準確,但主要是為了營造熱鬧的氣氛與表達虔敬的態度,此外也能讓人感受到神明的威儀。當然在使用這些敲打樂器的同時,也會加入一些舞蹈動作以增加其藝術性質。

        除此之外,陣頭的功能還包含對於神明的崇拜以及藉由表演神話故事來教化民眾,當然還衍伸出提供民眾娛樂的功能。陣頭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寄託,並且可以促進當地的社區發展,凝聚社區的向心力。當然在廟會進行陣頭表演的同時,隨著各式攤販的擺設,亦可以增長民眾的消費力,達成促進當地經濟之目的。而陣頭的表演者在進行傳承時,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亦極具功效,此外也可以讓那些平日遊手好閒的年輕人有事可做,進而加以教化他們,使其修身養性。

        台灣的各種陣頭,在廟會中的出場順序都是有講究的,這與整個節目的安排有關,此乃代表著人與神的連結。近年來不少的職業陣頭團體,多以年輕人為主,然而卻因此發生表演隨便或者時聚眾鬧事的情形,這已失去了原本陣頭應該具備的神聖性質。另外也有不少的陣頭團體以各種譁眾取寵的表演方式來吸引觀眾,使得陣頭表演變成單純的表演,與原本的宗教祭祀之目的脫節。

        信徒藉由各種陣頭的表演來酬謝神明,而神明則會因此保佑信徒,藉由這種雙向的互動關係,這正是陣頭在廟會中出現的源由。現今的陣頭為了配合觀眾的口味,而求新求變,但是在這同時如何不失去傳統文化的意涵,這真是一個兩難的課題。


林茂賢,〈大甲媽祖進香團陣頭之研究讀後心得   謝明道

 

        〔自由時報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企業也瘋媽祖!每年大甲媽祖南下遶境,大甲區許多民眾南下遶境或參加祝壽大典,大甲巨大公司為了順應民情,九日全公司放「媽祖假」,方便讓員工南下新港參加媽祖祝壽大典,多年來公司體恤員工信仰,獲得好評。以上是2013411日的自由時報的一則新聞,是民間俗諺所謂「三月瘋媽祖」的鮮明呈現。媽祖信徒為數眾多,每年的遶境活動儼然已形成台灣民間信仰中最有特色的宗教活動之一。對於已經是第五代基督信徒的我來說,這些陣頭表演是相當的遙遠又陌生的,但基於共同在寶島台灣生長的鄉土情懷,實在有必要摒棄狹隘的「宗教自閉」心態,好好的認識媽祖信仰的文化意義。列舉幾項讀了這篇文章後印象最深刻的陣頭文化:

        1.報馬仔除了有負責偵測與探察敵情並通風報信的功能之外,身上的行頭都有其特殊的涵義。八字鬍、老花眼鏡、捲褲管、肩挑油紙傘、掛著豬腳與韭菜等,煞是有趣。甚至還會有善男信女向報馬仔求姻緣,據說還很靈驗。

        2.在為期八天的進香過程中,開路鼓的成員必需忍受長途跋涉、餐風露宿,且要一邊行走,一邊演奏。沿途以輕快悅耳且具節奏感的樂聲,讓民眾得知進香隊伍即將通過,不僅有開路通知,更有帶動熱鬧氣氛的效果。

        3.錦繡期的成員則為虔誠的女信徒,需要以「擲筊」(搏杯)方式徵求媽祖同意(允筊)後始得加入。繡旗隊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任務只作排場,不作任何表演,目的是為了增添進香陣頭的熱鬧氣氛,並透過苦行的方式表現誠心,祈求媽祖完成女信徒的許願。

        4.太子團則是哪吒的裝扮,近來漸有走向電子搖滾裝扮,成為另類的台灣意象。「千里眼」和「順風耳」是媽祖的左右手,也是媽祖信仰中代表垂聽人民苦衷、替弱勢百姓伸張正義的守護神。

        5.家將是指司法類神明的專屬部將,負責保護主神並執行驅逐邪煞、緝拿惡鬼的任務,其地位相當於人間警察。小時候看到八家將的化妝、表演,常誤以為參與的成員都是不良少年,留下了刻板印象。細讀此文得知原來家將有著嚴格的戒規;台步、隊形都需要有舞蹈的基礎才能扮得虎虎生風。

        6.神將則是隊伍中最為顯眼的高頭大馬,其中又以七爺、八爺最為人熟悉,內部中空胸口有視窗使扛能見外,由一人穿套其間扛弄,行進時動作誇張,舞步沉穩,讓神將雙手大幅晃動,達到顯示其威武有加,震懾十足的形象,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其他陣頭形式也都相當能代表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

        媽祖的信仰已經形成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文化資產,二OO一年台中縣政府配合媽祖進香活動開始舉辦「大甲媽祖文化節」,二OO二年起交通部觀光局將大甲媽祖進香列為台灣十二大民俗活動之一,甚至在二OO三年擴大為「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民間宗教信仰中,融合音樂、舞蹈、服裝等藝術成分,兼有教化功能、團結地方等社會規範意涵,實在值得深入探討。

 

 

 


蕭阿勤,〈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 讀後心得 林家丞

 

台灣歷史四百多年以來,文學作品創作數量何其多,無論是有被刊登的、發表的,或者散佚的,都是相當可觀的數量。而文學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從生活周遭的經驗去撰寫,因此許多當代文學作品都交代了當下的時空脈絡、地理空間、人文背景等,因此這些文學作品得以被流傳到後代,讓後人窺探當時厚的面貌。

而「什麼是台灣文學?」歷年來也一直被拿出來討論,許多學者也提出自身的看法,藉由其它論證來說明什麼是台灣的文學。就筆者自身來說,受過大學四年的台灣文學、語言、文化訓練後,筆者認為只要是在台灣本土創作、使用母語創作、深刻描繪台灣本土文化的作品,都可以被稱為台灣文學,這裡可能會有一問題到:「那海外文學呢?有些海外作家雖然不處在台灣,卻描寫台灣的民土風情。」這部分筆者認為,只要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台灣本土的母語(例如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創作,也是被納入台灣文學的範疇。

台灣文學向來以「再現化」以及「本土化」兩個方向去描繪出作品,例如六0年代由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創辦的「現代文學」,就可以看見當時的年輕褶子對於台灣的想像而創作出許多作品;而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則可以探討台灣在地本土的意義,由每個時代所引發出來的討論,都可以為台灣文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再由這些文學作品去探討所謂的本土、國族主義、時空脈絡等,都是身為台文系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而台灣文學也常被拿來做為反抗當權政府的輔助工具,許多作家藉由創作來說出心中滿滿的憤恨,例如日治時期的呂赫若《牛車》、賴和《一桿秤仔》等,都是描述日本政府對台灣人不平等的待遇;而描繪二二八事件的電影《天馬茶房》、《悲情城市》則以透過電影與影像技術來描繪出當時後的景象。這些文本都是當時代時空脈絡的跡象。

而文學通常與國家權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國家常會使用一些文學雜誌、期刊來向人民洗腦,例如由西川滿主編的雜誌《文藝台灣》就有明顯日本政府主導的意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期刊雜誌創造出許多優秀的台躥文學作家(儘管他們戰後繼續使用日語寫作,依然成為令人可敬的寫手),而後民族主義的萌芽,民主社會的進步,許多學者會反過來寫書指責當時立場偏向殖民政府的作家們,在某種程度看來,是相當不公平的,每一個作家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寫作立場,他們擁有政府的支持亦或者讀者的擁戴,這都是不可抹滅的證明。

台灣的文學在歷經許多事件的精粹後,造就它獨當一面的性格,而我們從文學裡看台灣,字字珠璣都代表著這一個島國的故事。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讀後心得    吳庭宇

 

   本文認為,本土化典範之所以在文學領域較其他領域引起爭論衝突,且容易牽涉盪族權和民族主義認同,有三個原因:一為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敘事的本土化典範;二為容易引起本質主義色彩的抵抗;三為此議題涉及國家權力。

 

文學領域中的本土化典範,涉及歷史敘事,亦即從特定的主體觀點著墨,這種情形,在台灣1970年代基於國際情勢、社會環境的變遷、民主思潮的萌芽,致使知識建構與文化再現走向本土化途徑。文章以葉石濤和陳映真為例,分析兩者的文學敘事模式,藉以說明。而從分析中窺知,台灣長年以來一直有兩種說法在文學、甚至是政治議題中流竄,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跨國移民的流動,這種「本土化典範」是否將受影響,值得觀察。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