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3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101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 

 

台灣人文思想與文化史


 英文課名  Humanist Thoughts and Taiwan Cultural History
 授課老師  楊聰榮

 

本週主題:課程簡介 

 

01.古典主義 馬偕 李春生 林獻堂

01.族群文化 福佬文化 客家文化 原住民文化

 

 

〈從70年代台灣舞蹈場域的形構探討雲門舞集創生的機制〉讀後心得 吳庭宇

       1970年代的台灣正逢一個社會巨變的階段:外交情勢上如同亞細亞的孤兒、經濟上工商業蓬勃發展、青年知識分子發起改革活動、蔣經國啟用台籍青年標舉「台灣化」。這個年代充滿反思、改革、創新的思維,尋求自我認同與定位也成為主要訴求,「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口號也應運而生。

 

       其實在林懷民之前,戰後台灣已孕育出一批優秀的舞蹈家,包含劉鳳學、蔡瑞月、李彩娥等人。劉鳳學來台後,早期因應國家所提倡的少數民族競賽,創作了具反共思想與少數民族風情的舞蹈,1960年代末期成立現代舞研究中心,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創作「中國現代舞」,並於1976年成立「新古典」舞團;蔡瑞月於日本時代已向日本現代舞先驅石井漠習舞,然而為迎合1950、1960年代的政策,無法盡情發揮,再加上其敏感的政治身分,使得其舞作貼於一般與官方的偏好。

 

       林懷民「雲門舞集」的崛起,其實並非一枝獨秀,這與當時後政府民族舞蹈競賽的調整,以及國外舞蹈界人士來台演出刺激下,加上70年代現代舞謂為風潮,取代過去只重目的,忽略舞蹈風格的氛圍。而林懷民「雲門舞集」之所以成功,光芒甚至於超越戰後第一代舞者,本文提出兩點原因:首先,林懷民的生長背景以及早年在文壇上建立的名望人脈是關鍵;其次,雲門舞集對表演藝術規範的重建,改變舞蹈表演的位階。

 

       在今年二月,林懷民獲得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是第一位非於歐美地區工作的編舞家首度獲獎。而雲門舞碼的轉變,基本上依循其在台灣這個中國移民社會追尋文化認同的軌跡,從早期結合中國故事題材,到添加台灣在地草根性元素,以及因應國外巡演和國內政治社會文化生態變遷,作品的社會批判逐漸淡化,轉往舞作之美感經驗與冥想特質。雲門在四十年前開啟舞蹈界的異域,而現在卻蔚為舞蹈界的主流,而在「英雄造時勢 時勢造英雄」之下,是否也讓我們反思,在宏觀視角下整個台灣舞蹈發展史的大脈絡與政治社會情勢背景的相互影響,以及在這股風潮下,其他較具殊異性、地方性的特殊文化是否存在,以及如何保存傳承。

 


 


徐智俊:劉紹爐-跳出台灣客家現代舞

 

        劉紹爐,竹東客家人,早期受到劉鳳學教授啟蒙,開始投身舞蹈生涯,之後在雲門舞集受到林懷民老師薰陶,為雲門舞集創始團員。1982年,赴美進修,曾隨安娜‧哈普林、艾文‧尼可萊斯及莫瑞‧路易斯等多位大師學習編舞。1984年與同為舞蹈工作者的妻子楊宛蓉共同創辦光環舞集。1990、1991年獲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獎助金赴美深造,在美國紐約大學悌西(TISCH)藝術學院舞蹈研究所,獲藝術碩士學位。在美期間發表舞作,曾被紐約時報舞評家評為「動作簡單、卻饒富深意」的現代舞,1994年發表的《奧林匹克》舞作曾至紐約及德國演出,深受當地觀眾及專家肯定,並榮獲1997德國路德維表演藝術中心「表演藝術創新獎」,於1998年獲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2001更榮獲台北縣(註 1)政府頒發文化藝術人才舞蹈貢獻獎。現任光環舞集藝術總監暨編舞。

        自1984年迄今,二十年的創作演出過程中,舞團由早期的鄉土風格時期、以強調肢體創作的主題與變奏時期、到目前蛻變為自成一格的東方現代舞蹈,以「氣、身、心合一」的理念入舞,先後發表過「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舞作、「觀音聽舞」等系列舞作,其中「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先後受邀至美國、日本、歐洲、澳洲等地之國際舞蹈節參與演出,獲得一致的肯定及讚賞,編舞持續探討身體與聲音的統合關係,為日後創作與演出的重要方向。

眾多國際媒體及評論者對「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也給予極高讚賞,法國瑪恩河谷雙年舞蹈節藝術總監Michel Caserta曾表示,光環舞集與眾不同的舞蹈創作,嶄新的表現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德國阿亨新聞報也形容它為結合精神、身體和意識,彷彿出現活生生的人體雕塑,嬰兒油上的現代舞不純為視覺性,而是精神的,猶如哲學家康德所形容的某種崇高的藝術,精神上深刻的騷動。

        近來年,劉紹爐投注於氣、身、心合一的訓練之中,積極開發「身體與聲音」的互動。他發現動作是關鍵,進而發現舞蹈中更基本的元素,那就是呼吸。若運用到客家山歌的現代舞蹈上,由於客家山歌多在工作時創作出來,在爬坡挑擔、施力工作中唱出來的歌,就必須靠丹田,因走路中的呼吸、挑擔的呼吸,各有所不同,需要用氣來啟動,丹田啟動了聲音和動作,讓歌曲中的呼吸有了輕與重,配合力度的變化,旋律節奏自然而出,這正是劉紹爐現代客家舞蹈最精華之處。

以現代舞「嬰兒油」享譽國際的光環舞集,創辦人劉紹爐傳承客家人硬頸精神,30餘年來持續耕耘於舞蹈創作,即使現在仍堅持於舞台演出,劉紹爐說,「那是因為我是一頭牛,一頭台灣水牛,一輩子耕耘一畝田(一畝舞蹈的良田)」。

 

    劉紹爐談肢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n-97MdZJc

 


郭承天,〈臺灣宗教與政治保守主義〉,讀後心得,許世賢。

 

        該篇文章企圖利用一些對於極具爭議性的議題來探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其保守傾向如何,例如「墮胎」、「同性戀」、「宗教參與政治」、「2008總統大選投票」這四個議題來進行問卷調查,而填答者部分則可分為「宗教信仰」、「團體歸屬」、「宗教行為」這三大部分。宗教包含民間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一貫道、佛道雙修,不過研究者指出:即使信仰同一種宗教,但是也會因為所屬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墮胎」議題上,除了佛道雙修者以外,所有宗教的信徒都比無宗教信仰者更保守,而在這些宗教信仰之中,一貫道和基督宗教信徒對於此一議題最為保守,一貫道信徒最為一致,基督教信徒則排名第二。而影響這些信徒的想法的主要原因又和信徒自身的虔誠度相關。

        在「同性戀」議題上,台灣的宗教信徒相對於無宗教信仰者,抱持更保守的傾向。而這當中又以一貫道和基督宗教信徒最為強烈反對,而王爺與媽祖信仰團體亦反對同性戀的存在。

        近年來有不少宗教與台灣政界來往密切,經過問卷調查,宗教信仰人士對於宗教與政治互動,持反對意見的人極少。而其中慈濟功德會的成員強烈反對宗教參與政治,其領袖証嚴法師更是嚴格禁止信徒參與政治,而中台禪寺與佛光山則強烈支持宗教參與政治,所以長期支持國民黨的選舉活動。

        有關2008年總統大選的部分,調查結果顯示民間宗教與道教信徒比較支持民進黨,而基督教徒與慈濟功德會成員則傾向於支持國民黨;中台禪寺與佛光山亦是比較支持國民黨。此外,文中特別提到沒有政治色彩的慈濟功德會為什麼會比較支持國民黨呢?研究者推測其主因是戒嚴時代國民黨給予他們不少的幫助,而且有不少成員都是官夫人,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此外還有證嚴法師主張的儒家信仰與民進黨的主張較為不同。

        台灣由於宗教信仰眾多,所以有時候受訪者在認定自身的宗教信仰時會發生困難,所以以宗教信仰來判斷一個人的保守傾向,光是如何分辨其宗教信仰為何就有很大的難度,而且同一宗教的人其保守傾向又會有所不同,所以僅能歸納出對於宗教信仰越虔誠的人,其保守傾向就會越高。

 


蔡鴻濱,〈薪傳:雲門舞集論述建構之語藝視野〉讀後心得        謝明道

 

 

 

        作者以包曼(Ernest G.Bormann)1972年所提出的幻想主題分析(fantasy theme analysis)理論,對台灣的雲門舞集所造成的轟動景象進行分析,試圖找出雲門舞集能夠在台灣成為現代舞的長青樹,背後不斷被大眾所「複誦」(chain out)的主題意識是什麼?

        1973年林懷民所創立的雲門舞集,從其團名的意義,取自中國黃帝時期祭儀舞蹈,就可嗅出濃濃的中國味。林懷民為了呼應:「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雖然草創初期的中國意識濃厚,但從雲門舞碼的演變,基本上依循林懷民在台灣這個中國移民社會中追尋文化認同的軌跡。反映台灣社會從中國認同轉變為多元文化台灣認同的變遷狀態。在台灣的政治情勢緊張的年代,引自西洋的現代舞蹈,為當時政治上走到驚惶的十字路口的台灣人民,提供精神上的寄託與慰藉。

        作者利用分析雲門內部的刊物、創辦人林懷民的言談等方法,試圖找出雲門所發展出的語藝視野,讓所有舞者、工作團隊、志工、長期贊助者、和雲門忠實觀眾共同形成一種特殊的想像情境,甚至變成一種雲門「信仰」。

        「經濟掛帥與文化沙漠的台灣 vs. 雲門:關懷鄉土與文化紮根的台灣」,顯示出雲門對於本身的使命有清楚而遠大的目標,就是對台灣的文化開闊廣度和加強深度。但其實,我個人認為台灣原本就有豐富的文化面貌,如: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等等,若一昧的以大中國思想來看台灣,當然是一片的「文化沙漠」。所幸,林懷民所帶領的雲門舞集,對於台灣的認同也逐漸展現在後來所創作的舞碼,如:白蛇傳、廖添丁等,對於台灣鄉土傳奇故事題材用現代舞的方式呈現,為台灣的國民藝術素養帶來全新的感受。

        雲門舞集的小額捐款能成為長期以來財務上的主要來源,在台灣的藝文界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作者分析認為:廣大的接觸民眾、小額但長期的捐款等方式,不斷的獲獎、爭取更多人的認同,也是雲門能成為表演團體長青樹的竅門。

        「文化傳承」與「文化紮根」可說是作者對於雲門舞集所帶起的風潮現象分析後得到的語藝視野。雲門不但站穩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在世界各地也讚譽有加,難能可貴的是雲門創設了雲門舞集2,讓廣大的年輕舞蹈愛好者有一展長才的空間。雲門更創辦雲門舞蹈學校,目的是讓台灣的舞蹈教育從兒童、少年開始,讓「文化紮根」從小做起。

        雲門創造了一個「文化推動者」的價值觀,獲得社會大眾廣大的認同,進而形成共同的理念、文化想像,成為台灣少數的文化輸出團體之一,實在值得肯定。

 


蔡鴻濱,〈薪傳:雲門舞集論述建構之語藝視野〉讀後心得,林家丞

 

曾在課堂上分享在高中時曾經觀賞過雲門的表演,那時候表演的是楚歌,透過舞蹈裡的動作、細節等來將文字由需有到具體的表演,當中幾段我曾因為看不懂而進入夢鄉。但當初的服裝跟道具卻讓我難以忘懷,當演到河神的部分時,舞台中央浮起了一座蓮花池,背景音樂是水流聲,飾演河神的演員用他曼妙的舞姿將河神的心境表現出來。爾後在大學時期修過中國文學史的課程時,才知道楚歌是中國南方的文化風俗收集而成的,而雲門本為上古時期一個團體的名稱,但後人並未記載而導致失傳,只留下雲門二字。林懷民將雲門與現代融合,病中西合併,使得雲門舞集享譽國際,而不單單只是守在一個小小的臺灣,使得臺灣的舞蹈文化透過雲門舞集讓世界認識臺灣。

雲門舞集常以一種虛幻的展演來將舞蹈中的情境帶給台下的觀眾,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涵養,其實很難專住並投入表演其中,上述所提到高中欣賞的經驗,其實在表演到一半時,很多同學都睡著了,或許觀看臺灣教育裡,藝術領域的部分實在有待加強。

表驗完畢後,林懷民現身舞台上,並致詞感謝大家的蒞臨,第一次在現場觀看只是教科書裡出現的名人,那種心情是很澎湃的,直到現在唯一一次親身觀賞的雲門舞集,讓人難以忘懷。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