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11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101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 

 

台灣人文思想與文化史


 英文課名  Humanist Thoughts and Taiwan Cultural History
 授課老師  楊聰榮

 

本週主題:課程簡介 

 

01.古典主義 馬偕 李春生 林獻堂

01.族群文化 福佬文化 客家文化 原住民文化

 

 

 

陳譽仁,〈藝術的代價 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讀後心得  吳庭宇

 

      1912年出生於嘉義的蒲添生,為畫壇先輩陳澄波的女婿,亦是台灣知名雕塑家,目前關於他的文章大多著墨在本人的創作天份與成就,然而本文從其早期基於政治宣傳目的而製作的三座銅像-〈蔣中正戎裝像〉、〈孫中山銅像〉以及〈鄭成功銅像〉,從政治與經濟的脈絡探討藝術家面對「藝術」和「政宣」之間的霸權協商。

 

       戰後不久的藝術家,歷經日本殖民,又面臨國府強權統治,藝術家成為被支配者,是支配者權力的延伸,其對於創作意涵和形象並沒有實質的權力。然而蒲添生在戰後初期他所製作的這些銅像,無一不受政治權力的宰制,然而他本人在沒有接觸或是不熟與這些國民政府給予特定意象以紀念的對象,即使賦予對藝術的堅持,但並不是全然捍衛藝術的姿態來應對,而這也是呈顯戰後台灣美術上一段項全力協商的歷史。

 

      若要考查戰後美術發展,必須正視在這關係所發展的權力關係。「銅像」或是其他具備文化政治意涵的場域,這或許也是開啟無人可以探討美術史外的另一章。


黃玲玉,〈從清代臺灣文獻看原住民酒歌與飲酒文化〉讀後心得                    謝明道

 

        台灣的原住民生性豪邁,不管是慶豐收、打獵、結婚、生小孩、甚至是喪禮等各種場合常以飲酒、唱歌來表達感情,這樣特殊的喝酒、唱歌的文化,歷史淵源長久,作者透過文獻史料的爬梳,找出清代的資料中記錄有關原住民的喝酒文化,以還原台灣原住民的悠久酒歌文化。

        原住民的酒歌粗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民謠中的酒歌,作者不詳;另一種是有固定詞曲作者屬創作歌謠之酒歌,而後者數量遠較前者豐富很多。本文從清代的文獻《臺灣文獻叢刊》中去搜尋有關原住民的酒歌資料,受限於史料只有文字記載,所以無法分析歌曲的曲式,只能就有關傳統民謠文字資料方面進行研究。

        作者蒐羅之後總共找到57筆跟酒有關的資料,先從酒的名稱,就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 「姑待酒」與「老勿酒」:是一種將米搗碎,放入嘴中咀嚼,讓唾液產生酵素分解而成的一種米酒。

2. 「頃刻酒」與「椰酒」:頃刻酒顧名思義是一種飲用後勁瞬間發威的酒,「初飲,淡泊無味; 頃之,面頰發頳,皆酩酊而散。」

3. 「甘蔗酒」、「番薯酒」與「檳榔酒」:甘蔗、番薯和檳榔是當時的重要作物,拿來釀酒是很自然的運用。

另外,原住民語中有關酒的用詞有:「打喇酥」、「打辣酥」、「打剌酥」、 「打刺酥」等之稱呼。飲酒歌的部分,作者羅列了六首曲目,【南社會飲歌】、【大武壠社耕捕會飲歌】、【半線社聚飲歌】、【貓霧捒 社男婦會飲應答歌】、【茄藤飲酒歌】、【力力飲酒捕鹿歌】。分析各首酒歌的使用情境,可以發現,皆與耕田、捕鹿、出草、賽戲、慶豐收等有關。

以地名來分析,作者發現所蒐集的資料中,「大武壠社」屬諸羅縣;「茄藤社」、「力力社」屬鳳山縣;「南社」、「半線社」、「貓霧捒社」屬彰化縣,這些「社」 除茄藤社、力力社屬「南路鳳山番」外,其餘皆為「北路諸羅番」,且這些社均為平埔族(熟番)所居,故知今所保留下來的清代臺灣原住民酒歌中,「曲名」與「歌詞內容」皆與酒有關之曲目,只見於平埔族,並不見於高山族。驗證了有關臺灣原住民音樂之記載,荷西至滿清時代主要對象為平埔族之說法(許常惠,199116)。

這些酒歌所表現出的文化意涵,可以從下列幾方面檢視:

1.釀酒方式:以唾液中酵素當成麴來製酒。

2.婚姻方面:不論是訂婚、結婚、離婚、甚至私通等,都有用酒當成禮物或是賠償的工具的不成文習俗。

3.喪葬方面:服喪期間,始喪不飲酒不唱歌。服喪期間遇過年時,則以酒勞歌舞者。出殯前,以酒祭死者然後出殯。服喪期滿之後,飲酒慶賀。

4.工作方面:舉凡蓋屋、種粟、收粟、插秧、收成等,皆會以酒祈福、慶賀。滔金時,則 以酒禦寒。

5.娛樂方面:過年、吉事、慶豐收、遊戲時的賭酒等,都有記載。

6.社交方面:犒賞、迎賓、交易等,都跟酒脫離不了關係。

7.祭祀方面:更少不了以酒當作祭品。

8.其他像是文面的過程,以酒當作麻醉之用,或是獵殺人頭後的慶功儀式,都跟酒密切相關。

 


胡慧如,〈試論台美移民藝術家創作中的跨越(in-between)性—以李明維一九九四年以來的相關作品談起〉,讀後心得    許世賢

 

 

        該文主要是在探討台灣移民至美國的藝術家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以其台美兩種國民的經驗,在國際藝壇上呈現出其文化跨越性的特色。

        日治時期,就有不少藝術家有在國外進修的經驗,尤其是前往日本留學者居多,另外也有一些人選擇前往巴黎進行進修,而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基本上仍是以在台灣展出為主。而到了六○年代,台灣的藝術家則有許多人前往歐洲留學,他們的作品也大多在台灣展出,帶動了台灣的現代化運動。近期則有一些藝術家前往美國發展,他們的作品者具有兩種面貌,首先是批判性的作品,多是強烈反應台灣政治威權控制的共謀結構與意識形態,或者是對後現代社會荒謬現象提出批判,其作品中往往結合了自身的美國經驗。

        八○年代由於受到美國對台政策的影響,有不少藝術家以科技藝術、影像藝術作為創作媒材,以此前往美國發展,而他們的作品往往能展現出國際性。

        李明維於七○年代至美國留學,於九○年代成為藝術家並展露出頭腳。李明維的作品大多是一種結合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與過程藝術(process art)的裝置作品,並且與觀眾進行互動與回饋。從李明維的作品中,可以發現不少其自身的台灣經驗的痕跡,並且以此呈現出文化跨越性的特色。所以他時常將他自身的童年回憶與經驗融入於作品之中,並且和美國民眾進行互動。李明維藉由創作藝術作品,來進行台灣與美國文化的連結,並且於國際藝壇上進行展出,呈現出一種文化跨越性、國際性的特質。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