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101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 

 

台灣人文思想與文化史


 英文課名  Humanist Thoughts and Taiwan Cultural History
 授課老師  楊聰榮

 

本週主題:課程簡介 

 

01.古典主義 馬偕 李春生 林獻堂

01.族群文化 福佬文化 客家文化 原住民文化

 

 

傅朝卿,〈台灣日治時期日本風情建築〉,讀後心得,許世賢

 

        日治時期在台灣的日式建築依屬性可以歸納為「傳統日本式樣建築」、「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及「內涵質變的傳統日本式樣建築」三大類。

 

        「傳統日本式樣建築」主要是將日本式建築完全地移植到台灣,在台灣主要的是「神社」、「寺殿」及「民居」這三種。「神社」因為代表著日本的宗教信仰,所以來到台灣之後依然保持原有的樣式,也因此在戰後被毀壞的最為嚴重,現今保存良好的大多已被改成忠烈祠;而「寺殿」則大多設立於城鎮與機關學校之中,佛寺則多依照日本傳統佛寺來建造;,日本傳統民居大多現在日人出沒的場所,現今仍有一些保存尚為良好。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年代日本的古典主義復興,台灣則興起於三○年代,在台灣的「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大多位於高雄地區,其中又以。「帝冠式樣」與「興亞式樣」是日本古典式樣新建中兩種最特別的式樣。「帝冠式樣」源自於

本國會議事堂的設計,是融合日本皇宮與西方古典建築的設計。「興亞式樣」則是結合了日本傳統與近代建築風格的設計式樣。

 

        「內涵質變的傳統日本式樣建築」主要興起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況激烈的時候,與皇民化運動有極大的關係,主要代表性建築物為「台灣護國神社」與各地於當時修建的大小神社,另外總督府當時推動民居的行「神宮大麻」亦是其中之一。

 

        台灣日治時期的日式建築所展現出的日式風格主要在幾個方面:(1屋頂與門廊;(2)木構元素與細部;(3)木構與仿木構元素與細部;(4)天花、榻榻米與室內佈置;(5)特殊日本圖騰或獨創的日本新元素;(6)庭園。


謝政諭,〈若干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觀點審視台灣族群問題〉讀後心得    吳庭宇

 

本文從台灣三、四百年的族群衝突與融合的過程中,解析「族群認同」問題的所在,並透過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檢視。結果發現,台灣政治發展至此雖得來不易獲得民主的果實,然而就及實質,省籍鬥爭、族群撕裂,憲政、政府施政是否得以確實民主落實有待質疑。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自明朝鄭氏政權治台,逐鹿中原的「正統意識」以及將台灣視為基地反清復明的「過客意識」,而往後清廷割台、日本殖民,台灣人有糾結於「現代性」超越「母國」的優越感以及「被殖民」的次等國民感,「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不同的殖民政府,有著不同情結。在戰後1980年代後,在「中國人」、「台灣人」認同下,台灣內部各族群自覺萌芽生根,提出還我母語、還我土地或是正名運動等等訴求,文化、語言復振運動的思潮席捲而來,在此時,族群認同已是影響台灣選民政治態度和行為的重要變項。再加上戰後統治階層缺乏長遠的配套政策,亦使得政權合法性的危機(legitimacy crisis)提升到國家認同危機(nation identity)

 

值得觀察的是,在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國家政策不斷趨向「中國化」靠攏,甚至提出「一國兩制」的堅定信念,「統獨之爭」、「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危機勢必將重蹈覆轍,再度游移在台灣人的意識之中,不同族群、不同世代會有著不同的認同,該如何消弭其內部衝突與矛盾,進行協商式的民主溝通,是公民必須思考且致力的目標。